作为目前新能源造车的领头羊,特斯拉一直处在风口浪尖,每一次碰撞和自燃事件,都让人对特斯拉车辆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最近,据外媒Business Insider的一篇专栏文章声称,特斯拉很可能隐瞒了一项设计缺陷长达8年,并可能因此导致了之后的多起自燃事件。
这篇由兰尼特·洛佩兹(Linette Lopez)所著的专栏文章声称,特斯拉早在2012年就知道Model S的电池存在冷却装置设计不当、可能导致短路甚至起火的问题,但管理层为了产量和业绩却视而不见。
根据作者的说法,她在查看了特斯拉多封内部电子邮件以及特斯拉由于Model S冷却系统出现问题而订购的两份分析报告,并与3位熟悉此问题的相关人士进行过交流后,得出最终结论,即2012年第一批Model S出厂时,特斯拉就知道其电池冷却系统设计有缺陷,容易使冷却液泄漏到汽车的电池组中。
文章中表示,特斯拉Model S电池是依靠冷却盘管来调节温度的,但冷却盘管的末端接头是用脆弱的铝制成的,端头配件的两极部分本应钎焊在一起的地方有时会形成微小的针孔。这可能会导致汽车电池短路,或在电池内部留下易燃残留物。
据泄露的邮件显示,特斯拉先后委托了三家公司(IMR实验室、Ricardo咨询公司和Exponent)测试调查电池冷却系统,三家公司分别于2012年7月和8月向特斯拉给出了相关测试报告,三份结果均显示其末端连接配件存在问题。
相关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IMR实验室给出相关测试结果后,仍然继续交付Model S汽车。而根据特斯拉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当季交付了超过250辆Model S轿车。
据报道,当特斯拉的第一款汽车Model S从该公司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厂推出时,该公司仍在努力解决可能导致电池内部泄漏的设计缺陷。
据称,截至2012年底,特斯拉在生产的各个阶段继续发现线圈泄漏。2012年10月发送的特斯拉内部电子邮件显示,有些产品在生产线上被发现太晚,以至于被描述为“严重质量问题”,或者被发现有液体泄漏到电池组中。且该问题已经被标示给了高级管理层。
2012年9月底发出的另一封电子邮件显示,生产线上的工人有时不得不使用锤子来让终端配件保持在一起。2012年11月,特斯拉继续在生产线上发现泄漏线圈,并最终通知了高级管理层。
一名2014年离职的特斯拉前雇员表示,在急于实现生产目标时,员工有时会强行将终端配件组装在一起,也确实在几辆车上发现了泄漏现象,但不知具体数量。但这名前雇员表示,此举对于一家决定启动有限研发项目的公司来说是正常的,“我们确实在几辆车上发现了漏洞,我不知道有多少”,这名前雇员表示“但我要再次强调,这就是我认为的一家正常的决定启动有限研发项目的公司能够做的:‘我们可能会推出有问题的产品,但我们会检查到位并在工厂阶段就把(泄漏)问题解决掉。’”
目前,尚不能确定专栏作者洛佩兹所报道的内容是否属实,文章中也仅援引了部分“知情人士”的说法,并未公开证据来源。
不过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在调查Model S以确定特斯拉是否发布了OTA更新,以掩盖诉讼所称的安全问题。
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上海发生自燃后,特斯拉对一些较早生产的Model S和Model X车型推送了版本号为2019.16.1或2019.16.2的固件更新,以限制电池组的电压。
特斯拉声称这是保护电池组的一种措施,但不少车主表示OTA更新导致了续航里程减少和充电速度变慢。因此有车主认为,此前的特斯拉车型未达到安全标准,而OTA更新是为了逃避冷却液泄漏责任。
除了最新曝出的冷却液泄漏事件之外,特斯拉其他方面的质量投诉也并不少见。
最近,美国国家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局(NHTSA)正在对2012年至2015年生产的有问题的特斯拉Model S触摸屏展开调查,预计涉及6.3万辆汽车。该机构称,近几个月来,特斯拉Model S汽车的媒体控制单元(MCU)出现故障的投诉有11起。除此以外,今年3月开始交付的新车型Model Y也接到了多起投诉,投诉内容包括车身掉漆、座椅凹痕、安全带松动、甚至后座座椅没有固定好等一系列问题。
就在不久之前的6月10日,特斯拉股价突破1000美元,总市值高达1900亿美元,首次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成立仅17年、年销量不足50万辆的特斯拉,就此站上了汽车行业之巅。但在质量和安全方面,特斯拉仍然要接受考验。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