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试验田中。浙江大学供图
系上绿围裙,扣上黄草帽,拎上锄头、水桶,顶着太阳,王亭予在杭州初秋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踏上了一块黄土地。这不是乡村地头的生产实践,也不是真人秀拍摄现场,而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
就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北角的一块试验田里,浙江大学2023级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亭予和同学开始了他们的浙大版《种地吧》。在田间为他们授课的,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鄢贞。
在实际教学中,鄢贞发现,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中,非农业地区生源占比很高,没有实际农业劳作经历,对农学与田间栽培相关知识普遍缺乏。“近年来教育部强调劳动与实践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性,农业经济发展也不能脱离农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我们课题组提出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学生学农知农、学农爱农、学农懂农。”
从2021年起,鄢贞开始尝试把农业种植实践引入课堂。最初她采购了花盆、泥土、种子,让同学们在花盆里播种。但这种“练手式”种植距离真正的农业实践还很遥远,于是在2022年,课题组与浙大农业试验基地合作,同学们拿起农具“真刀真枪”种起了田。
第一次触摸锄头、铲子,王亭予脑海中浮现出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说不累是假的,挥锄头、拎水桶浇水对我们来说都不轻松,第一次上完实践课去吃饭,我们全都坐在那闷头吃,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播种、施肥、浇水、盼望收获的过程,就像“养育一个孩子”,王亭予和同学劲头十足,常常早上先去给萝卜、青菜浇水,让嫩芽喝饱,再去吃早餐、上早课。不同小组之间还会暗暗较劲,看哪组种的蔬菜长势好。“每天想着那些幼苗,感觉日子都多了一份盼头。”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瑜青也对田里的萝卜牵肠挂肚:“我们组种的萝卜发芽有点慢,而且采用有机肥、不喷农药,好不容易发芽后,有的小苗就被虫子吃掉了。”为了尽量防止虫子的“偷袭”,孙瑜青所在小组摸清害虫活动规律,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去田里浇水、抓虫。
不同小组之间的“田间battle”一直持续到秋末收获。试吃刚从土地里拔出来的萝卜,和同学互相比较胡萝卜、白萝卜、沙窝萝卜之间的成色差异,王亭予第一次真切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比果实更大的收获是实践的感悟。“一方小小的土地就能种植这么多东西、创造出一定的价值,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天地了。就像亲身体验这块试验田上的耕作一样,乡村也在等待我们这些青年去接近它、耕耘它。”王亭予说。
2022年选修这一课程的硕士研究生罗诚则考虑到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性。“依靠劳动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产的空间已十分有限。我们急需对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引入科学技术,全面激活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
同学们的思考让鄢贞感到欣慰。“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帮助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提升未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她不仅带同学们种田,还让同学们分组设计营销活动,将“产”与“销”的链路跑通。
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在学校里举办产出作物的义卖活动,自发成立了“振星基金”,义卖所得汇入基金捐赠给乡村小学,让收获实现更大的价值;也有同学组织起亲子采摘研学活动,请家长带小朋友来田里拔萝卜,同学们还邀请老师给小朋友讲解基础的农业知识。
完成完整的农产品产、销流程,浙江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闵佳俊和2023级硕士研究生朱佳伟体会到,农民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也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农产品销售需要结合其品种特色、生产要素投入、作物功用等,进行针对性的宣传,采用恰当的手段让生产者有所收益、让消费者购买舒心。”
在授课过程中,鄢贞会将前沿研究成果带进课堂。讲到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时,她会介绍机器学习方法的实用案例,启发同学们思考智能化、数据化对现代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讲到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理论时,她又特意引入经济学行为实验,引导同学们探索农户采收期的管理模式。
在学院的支持下,鄢贞还把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请上讲台。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浙大求是特聘一级教授黄祖辉,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钱文荣教授,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姚晨,浙大地球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吴森森等,都是这方讲台上的教师。在他们的指引下,同学们得以看到“未来乡村建设”“土地流转与小农现代化”“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除了引名师进课堂,还要到乡村寻真知。每年在上这门课时,鄢贞都会带着同学们“走出去”,到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特色教学实践基地资质的农业企业参观学习,了解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参观智慧农业工厂等。
当和农民共情,并开始思考自己在乡村振兴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浙江大学2021届毕业生章楠有了更多投入“三农”工作的动力和底气。现在,章楠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在基层工作期间,我直接接触大量农业问题,仔细想想,很多需要的知识正是通过这门课学到的。更重要的是,这门课向我描绘的农业推广全景图,让我在工作中形成了多角度看问题的系统思维、创新视野,使我不至于顾此失彼、墨守成规。”
见证着同学们在学思践悟中成长,鄢贞还有更长远的计划。“我正规划把现代物流、食品加工等企业真实的生产案例融入课程中;把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入农事劳动中,如机械翻耕、无人机飞防植保、滴灌技术等,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科技力量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推进作用。”鄢贞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马宇丹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098419878944663&wfr=spider&for=pc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
-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