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近日,东莞一位农民工给图书馆的留言让广大网友为之动容。他在留言中写道:“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的确,知识的汲取,无关乎年龄、身份,图书馆更是一个没有门槛、面向所有人的地方。现代忙碌的生活,使得很多人开始追求心灵的丰富、愉悦、宁静,其实最有效、最简单、最不花钱的方法,就是在图书馆里坐下来,翻开一本书。
近年来,国家一直号召“全民阅读”,河南省图书馆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除了河南省图书馆,17个省辖市和济源产融示范区都有自己的公共图书馆,结合各地特色的建筑,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休闲中心,使得城市更具魅力。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补充,“城市书房”也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开办起来,让生活与阅读“零距离”。
暑假即将来临,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按图索骥,在喜欢的图书馆里找本书,让心灵在书的世界快乐翱翔。
知识殿堂
周末,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的河南省图书馆。
这座“省”字打头的图书馆历史悠久。灰白色的楼房在法国梧桐的掩映下,更显宁静。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放至今,省图书馆陪伴无数读者走过光阴四季,是很多老郑州人最熟悉的建筑之一。
进门,过安检,量体温,记者随后沿着台阶上到二楼。刚到九点,右手边的借阅区已经有读者进入,沿着书架在找书。
放眼望去,门口的超大的电子阅览器和自主办证机器颇具科技感,借阅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旧书味儿,现代化与岁月的味道在这里交织。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书基本上都是2015年以前出版的,方便一些年纪大的读者借阅或查找资料,楼上的图书则比较新。每一排都有标签进行分类,书架上的书紧紧密密排放着,一些读者或沿架子找书,或伫立翻阅。
在里面的一排社科类书架前,66岁的唐士建正在翻阅选书。“我经常来借书,这里的书比较多。很多不再版的书,偶尔也能在这里找到。”唐士建说,相对于电子书,他更喜欢纸质阅读。疫情前,他和邻居每天坐公交车来阅览室读书,只是现在图书馆暂时只开放图书借阅,所以时常会过来选几本带回家阅读。“听说阅览室随后会开放,很期待。能坐在这里读书,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作家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爱书人对图书馆的情感。
相对于书店,图书馆不会被为营销特意摆放的图书位置误导,不怕因为没有消费却看了太久书而不安。在这里,“书虫”可以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专注于阅读本身。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准备进馆借书的读者,他们都向记者讲述了与省图书馆的故事。有的在很小的时候,由妈妈带着,在这里度过了初中、高中的阅读时光;有的人因为要去上班,寒暑假将孩子“托管”在这里读书、写作业;还有周边几所高校的学生,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考研时光……
近些年,网上一直有另外一种声音。在这个手机浏览便利、各种电子阅读器、阅读APP层出不穷的时代,公共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实,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候有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的雏形。据史料记载,从汉朝开始,不但有国家藏书楼,还有为此专门设立的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员。之后,藏书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只是只能少部分人翻阅。在千年的岁月中,藏书楼不但在文献资料及藏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保存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不再是某一部分人才能享有的,任何一个普通人看书,不会遇到阻碍,这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意味着人们获取文化知识比过去方便多了。
所以,即使在今天看来,省图书馆的外观已不再新颖,但是“粉丝”却不少。除了能看书、借书,也会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和书展,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使用电脑、手机的培训。“这个活动开展好几年了,每期人都很多,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来借还图书,熟练使用馆内的电子设备,也有助于他们回家自行查找资料,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工作人员介绍。
图书馆无疑是知识的殿堂。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不仅能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还能传递和汲取向上的力量,为人们点亮知识之光、希望之光。
惠民之举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即使有的人身陷窘迫,也能在书中找到生活的温暖和坚定。
有数据显示,自从图书馆开始零门槛免费借阅以来,我国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数年年攀升,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8627万个,同比增长18.8%。近年来,各地图书馆不但基础设施日趋现代化,而且各项便民服务日益普及。
王新源很喜欢郑州图书馆新馆,一有空闲时间,就去“上自习”。“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能在图书馆有个位置,每天很早就去占位看书。工作后,发现家附近这个有空调、有饮品,还不用占位的图书馆,所以经常来‘打卡’学习。”
位于郑东新区客文一街的郑州图书馆新馆从外表看就充满现代气息。走进大楼,随处可见的图书检索机不仅能检索出你想要借阅的图书信息,还附带动态位置信息导航图。除了林立的书架,每一层都有自习区,靠窗的座位视野开阔,明亮舒适,并且可以通过手机预约喜欢的座位。
现在越来越多像王新源这样的人,他们有的是为了在工作岗位上更上一层楼,有的是想在这里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还有的是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沿着图书室走一圈,就会发现许多“书虫”埋头阅读和学习充电,他们端着一本书,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沉浸在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快乐中,与外面的喧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年轻人很多,“岁数大一点”的图书馆是中老年专场。其实,很多建设时间较早的图书馆也在不断更新硬件设施,提高服务品质。
为了打造全方位、新潮的阅读体验,省图书馆引进了电子阅读器、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和开办“书咖”。读者只要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就能取到一部电子阅读器。如果下班想还书,而图书馆已经关门怎么办?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就在街边,读者只要感应自己的借书卡,同时将书放在指定位置,要还的书就被“吃”进指定书箱。
梁航是省图书馆“书咖”的常客。读书时,经常和同学来这里学习,前几天刚拿到毕业证的他,又来到“书咖”冲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这里曾是我学生时代的‘根据地’,并且有咖啡和简餐,舒适又简便,能让我足不出户待一天。”
7月份,大中小学就要放暑假了。为了迎接“读者潮”,各个图书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将读者借的书进行消毒,同时调高借阅文献的数量,让“书虫”们少跑路、少接触。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快乐,省内很多图书馆都积极开展惠民之举:适当延长闭馆时间,专门为孩子打造“读书角”,专设“农民工书架”,增加阅读书桌……旨在浸润人们的心房,也让城市文化更具魅力。
心灵之光
作家周国平曾说,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一个藏书精当、使用效率高、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公共图书馆,是衡量这个城市和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一个可靠标志。
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也因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到2011年,为保证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级财政部门又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力度。随后,国家又实施了“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文化信息工程,让基层图书馆逐步信息化、数字化,方便广大读者利用互联网浏览各种图书。
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申少春在图书馆工作多年,深知公共图书馆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他说:“这两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全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服务的培训,努力将数字文化建设布局到村镇,通过数字化建设,引领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申少春介绍,图书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利用率,真正实现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共享。
这两年,各个城市除了规划新型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不仅能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又为各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郑州、洛阳、许昌、开封等地,“城市书房”建设遍布街头,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新文化地标。不仅推动了全民阅读,也为城市增加了浓浓书香。
这几天,巩义的“城市书房”开始运营,吸引许多人前去一探究竟。
在该市东区文化广场的西南角,别具风格的“城市书房”——子美书院,集阅读、沙龙、休闲等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文化场所,是巩义3处“城市书房”之一。小庭院里绿竹猗猗,摆放着简约的原木桌椅,为都市里忙碌的人们打造一片宁静轻松的栖息地。
毛静带着女儿在儿童阅读区坐下,女儿拿了一本绘画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她也拿了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静静地坐在女儿对面。“这个地方就在家门口,环境好,还凉快,图书都是免费阅读。我以后要经常带孩子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毛静说。
洛阳是张秀晶的家乡。这里的城区、县市共有165座“城市书房”,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
“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在附近的公园运动一会儿,再去街角的‘书房’看看书,日子别提多美了。”张秀晶说,这就是她心目中的宜居城市——森林“走进”城市,文化浸润心田。
很多个像这样的“书房”在河南省已建成启用,居民能在家门口免费阅读图书报刊,实现了生活和阅读“零距离”。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古有“晒书日”“吃书日”,今有“读书日”“读书月”“换书节”,每一代人都致力于将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图书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街头的“迷你”自助图书馆到注重人文气质的现代图书馆,其承载的不但是借书的实体设施,同时还承担起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
闲暇之余,让我们一起走进图书馆,度过一段充实且美好的时光。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