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 > 正文
纸上还乡,情深意长
发表时间:2020-08-27 11:36:01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胡海容著散文集《此心安处》

这世上最难写的文章莫过于两种:一是父母至亲,二是故乡故人。

许多文坛巨匠的名篇千古流传,却鲜见这两种文章传世,造成缺憾的因由各不相同,但我认为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没有勇气面对。我是企业史作家,采访、写作过不少著名企业家,行文纵横捭阖,常有指点江山之豪情逸致,却始终不敢轻易提笔触碰亲情、故土话题,尽管我对家乡浠水无限眷恋。

浠水是大别山文化沃土中盛开的最美丽的奇葩,一座小县城出了一千多名记者,有“记者县”美誉,文风昌盛,文人辈出。其中,任职于西北政法大学的胡海容老师近年来在浠水老乡中文采卓然,佳作频出,我在朋友圈、微信群及其公众号“温润如玉”中时常拜读。

前段时间,胡海容自传色彩浓厚的散文集《此心安处》出版问世,我对这部作品期待已久,读来手不释卷,深感钦佩,如同随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在纸上还乡中体会情深意长。

虽然是处女作,但作者出手不凡,一部作品直击父母至亲、故乡故人两大文学难题,难怪学者陆正之先生在序言中称其为木兰、剑侠。当然,全凭勇气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至情至性的学者型作家,这部怀乡散文集底蕴厚重沉稳,文笔温婉优美,由物写事,由事写人,由人抒情论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作者从故乡的春夏秋冬起笔,从出生地红土山写到成长地浠水县城,再到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临县罗田,以及人生关键抉择中所走过的武汉、广西、西安。在成长轨迹中,你能读到作者与父母、兄姊、丈夫、老师、同学、同事、乡亲等亲友之间情深意长的故事,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友爱同辈、关心晚辈的道德风尚。

我最深的体悟是,作者在严父慈母的教诲中成长,在兄姊师友的关爱中成就,然后不断的将这些不同形式的爱用来成全别人,尤其是书生丈夫,一路为爱追随、鞭策、激励,硬是将原本属于《凤凰琴》的故事改写成琴瑟和鸣的《凤求凰》。

温润如玉是《此心安处》整部作品的主基调,核心是由亲情、爱情、友情融成的大爱,以细腻文笔将真、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写父母至亲,虽然作者没有听到父母彼此说爱字,可是母亲在除夕夜将包有硬币的包面做记号盛给父亲,父亲看着母亲遗像说“我会欠死她的”,你必然能读懂这就是天底下最伟大忠贞的爱情。由父母之爱再品读父女、母女之爱,每次提到母亲喊她“苕伢儿”、父亲喊她“细糊涂儿”,我都会心一笑,父母宠爱之情溢满心怀。读到她跪在母亲坟前感受阴阳相隔的剧痛,“娘不在了,还有娘家吗?”的伤感,忍不住热泪盈眶。笔力如此深厚,绝非文学素养本身所造就,而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厚积薄发的呈现。

写故乡故人,我既读到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共同经历,比如捉螃蟹、采莲蓬、吃月饼、喝红糖水、吃狗肉等情节,还了解到此前未曾听说的风土人情,例如随身带一包乡土泡水喝治水土不服,端午节送蒲扇、腊月二十四上山接祖人等,可能因为我出生时有些风俗时移世易。

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寓情于物、于事、于人,她不仅写下对王金石、郭利群等大贤的敬重,也有对夭折的学生小文、理发店姑娘小金的关怀,情深似海,比如从荷塘采莲讲到堂嫂杨水香,一句“香儿姐,我来看你了啊!你走后,我们少了多少温暖”的慨叹,既表达思念之情,又道出逝者生前为人处世的形象。

受职业习惯与阅读兴趣影响,我总是不由自主将这部散文集当作个人传记、家族史来读,线条更清晰,收获更丰富。我认为阅读传记有三重境界: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众生,在胡海容老师的成长过程中领略不同的人生;见天地,透过故事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人生命运的因果;见自己,以代入感设想我遇到同样的问题如何抉择、处理,用作者的经验、智慧来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

见众生,领略世间万象,获取真实故事,掌握更多能力;见天地,认清本质规律,提炼为人处世方法,具备智慧;见自己,审视并重新规划人生,按自己的想法好好活一生。

当然,写自传式散文也有风险,这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碎片化的心灵故事,而且地域性、时代感特别强烈,很难让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产生持续共鸣。不过,《此心安处》很好地将个人成长、家族历史与大时代变迁结合起来,用四代人的故事勾勒出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宏大篇章。其实,个人史、家族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精彩传奇,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部鸿篇巨制。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有情怀、有能力的人像胡海容老师这样,提笔著书写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浠水有幸,从古至今,每一代知识分子中都至少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胡海容”,将文脉世代流传。

这件事难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同这部《此心安处》的成书过程,饱含了作者至少三年五载的心血和泪水,成大事者,贵在坚持。当一篇篇日记似的小文章编辑结集成书,你会发现那些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中,竟写满人间万象,人生智慧。这种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的幸福体验,作者已经在开篇自序《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倾囊相授了。

陈润

作者简介:,新生代企业史作家,企业文化研究专家,北京润商文化创办人、总裁。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特约评论员,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特约评论员。

胡海容著散文集《此心安处》

这世上最难写的文章莫过于两种:一是父母至亲,二是故乡故人。

许多文坛巨匠的名篇千古流传,却鲜见这两种文章传世,造成缺憾的因由各不相同,但我认为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没有勇气面对。我是企业史作家,采访、写作过不少著名企业家,行文纵横捭阖,常有指点江山之豪情逸致,却始终不敢轻易提笔触碰亲情、故土话题,尽管我对家乡浠水无限眷恋。

浠水是大别山文化沃土中盛开的最美丽的奇葩,一座小县城出了一千多名记者,有“记者县”美誉,文风昌盛,文人辈出。其中,任职于西北政法大学的胡海容老师近年来在浠水老乡中文采卓然,佳作频出,我在朋友圈、微信群及其公众号“温润如玉”中时常拜读。

前段时间,胡海容自传色彩浓厚的散文集《此心安处》出版问世,我对这部作品期待已久,读来手不释卷,深感钦佩,如同随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在纸上还乡中体会情深意长。

虽然是处女作,但作者出手不凡,一部作品直击父母至亲、故乡故人两大文学难题,难怪学者陆正之先生在序言中称其为木兰、剑侠。当然,全凭勇气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至情至性的学者型作家,这部怀乡散文集底蕴厚重沉稳,文笔温婉优美,由物写事,由事写人,由人抒情论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作者从故乡的春夏秋冬起笔,从出生地红土山写到成长地浠水县城,再到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临县罗田,以及人生关键抉择中所走过的武汉、广西、西安。在成长轨迹中,你能读到作者与父母、兄姊、丈夫、老师、同学、同事、乡亲等亲友之间情深意长的故事,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友爱同辈、关心晚辈的道德风尚。

我最深的体悟是,作者在严父慈母的教诲中成长,在兄姊师友的关爱中成就,然后不断的将这些不同形式的爱用来成全别人,尤其是书生丈夫,一路为爱追随、鞭策、激励,硬是将原本属于《凤凰琴》的故事改写成琴瑟和鸣的《凤求凰》。

温润如玉是《此心安处》整部作品的主基调,核心是由亲情、爱情、友情融成的大爱,以细腻文笔将真、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写父母至亲,虽然作者没有听到父母彼此说爱字,可是母亲在除夕夜将包有硬币的包面做记号盛给父亲,父亲看着母亲遗像说“我会欠死她的”,你必然能读懂这就是天底下最伟大忠贞的爱情。由父母之爱再品读父女、母女之爱,每次提到母亲喊她“苕伢儿”、父亲喊她“细糊涂儿”,我都会心一笑,父母宠爱之情溢满心怀。读到她跪在母亲坟前感受阴阳相隔的剧痛,“娘不在了,还有娘家吗?”的伤感,忍不住热泪盈眶。笔力如此深厚,绝非文学素养本身所造就,而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厚积薄发的呈现。

写故乡故人,我既读到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共同经历,比如捉螃蟹、采莲蓬、吃月饼、喝红糖水、吃狗肉等情节,还了解到此前未曾听说的风土人情,例如随身带一包乡土泡水喝治水土不服,端午节送蒲扇、腊月二十四上山接祖人等,可能因为我出生时有些风俗时移世易。

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寓情于物、于事、于人,她不仅写下对王金石、郭利群等大贤的敬重,也有对夭折的学生小文、理发店姑娘小金的关怀,情深似海,比如从荷塘采莲讲到堂嫂杨水香,一句“香儿姐,我来看你了啊!你走后,我们少了多少温暖”的慨叹,既表达思念之情,又道出逝者生前为人处世的形象。

受职业习惯与阅读兴趣影响,我总是不由自主将这部散文集当作个人传记、家族史来读,线条更清晰,收获更丰富。我认为阅读传记有三重境界: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众生,在胡海容老师的成长过程中领略不同的人生;见天地,透过故事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人生命运的因果;见自己,以代入感设想我遇到同样的问题如何抉择、处理,用作者的经验、智慧来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

见众生,领略世间万象,获取真实故事,掌握更多能力;见天地,认清本质规律,提炼为人处世方法,具备智慧;见自己,审视并重新规划人生,按自己的想法好好活一生。

当然,写自传式散文也有风险,这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碎片化的心灵故事,而且地域性、时代感特别强烈,很难让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产生持续共鸣。不过,《此心安处》很好地将个人成长、家族历史与大时代变迁结合起来,用四代人的故事勾勒出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宏大篇章。其实,个人史、家族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精彩传奇,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部鸿篇巨制。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有情怀、有能力的人像胡海容老师这样,提笔著书写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浠水有幸,从古至今,每一代知识分子中都至少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胡海容”,将文脉世代流传。

这件事难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同这部《此心安处》的成书过程,饱含了作者至少三年五载的心血和泪水,成大事者,贵在坚持。当一篇篇日记似的小文章编辑结集成书,你会发现那些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中,竟写满人间万象,人生智慧。这种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的幸福体验,作者已经在开篇自序《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倾囊相授了。

陈润

作者简介:,新生代企业史作家,企业文化研究专家,北京润商文化创办人、总裁。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特约评论员,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