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她以一袭清癯之姿,肩负中华古典诗词之薪火,使之绵绵不绝。毕生积蓄,化作培育传统文化之沃土,倾囊以授,无私奉献,犹似明月之心,照亮夜空而不求回报。此如此纯粹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令人敬仰。她以小我融入大我,讲学传道半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展现了超凡脱俗、至高无上的精神风貌。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叶嘉莹的一生,是与诗词紧密相连的一生。她出生于1924年的北京,喜欢荷花,小名“小荷”。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岁便开始识字,四岁诵古诗,六岁学《论语》。家庭熏陶使她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激发了她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然而,生活却并非一帆风顺的。她经历了战乱、动荡、离散、漂泊等等磨难,直到晚年才归国定居。一生的颠沛流离与悲苦际遇,并未铸成对命运不公的幽怨与愤懑,反而从诗词中孕育出一种激昂而乐观的力量。也正是这些生命体验,让她对诗歌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更坚定了她对诗学的探索,从而构建了“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
2020年上映的聚焦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电影海报
她认为诗词中讲的是人格和心性的修养,是内心的坚强和自足。比如,她特别欣赏秦观的一首《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她认为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春天的逝去,却轻柔婉转,没有一点怨恨,是淡淡的哀愁,微微的惋惜。和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种表达方式的直白和透彻是不一样的。
她曾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于是她把自己的人生和诗词“打成一片”,常常在南开大学马蹄湖畔驻足吟诵,湖里的荷花,见证了叶嘉莹的“诗意人生”。在诗词里寻找意义和价值,也引领着我们后辈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去发现光芒与希望。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改革开放后,深切思念祖国的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表达了渴望回国教书的拳拳之心。1979年春天,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启了归国后的首次讲学,引领着一届又一届学子,踏上了一段探索中国古典诗词奥秘的旅程。直到96岁高龄时,她仍然给南开大学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201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演讲。摄影:韦承金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她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其中,“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很好地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2023年10月15日,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叶嘉莹先生亲临现场致辞。她在致辞中强调:“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诗传人生,是叶嘉莹对自己百岁人生的注解。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先生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累计3500多万元,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早年,她曾在一次讲座中,讲自己历尽艰辛之后,依然精心培养文学后辈,殷切期待学生创造未来:“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南开大学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到文化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处所——迦陵学舍,为老先生送去节日祝福。摄影:李靖
在庆祝叶嘉莹先生八十华诞的诗词研讨会上,叶先生曾说了这样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话:“我觉得,我们国家、民族,现在虽然是日臻富强了,可是我常常想,我们在追求物质这方面的成就之外,我们民族的精神、国民的品质,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追求是永远的,我们诗歌的生命、我们中国文化的那个血脉的源流,这种精神是生生不已的。”数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http://www.tibet.cn/cn/news/yc/202411/t20241126_7719661.html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1-28)
-
(2024-11-27)
-
(2024-11-26)
-
(2024-11-25)
-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