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瞬间
作为中国美术馆援藏项目,“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2017年1月在京开幕,身着藏袍的唐卡画师们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献上哈达。“他们中有些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美术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高悬在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向记者讲述这一幕时,吴为山的眼眶湿润了,他说:“这些艺术家太朴素了,他们话不多,一句简单的谢谢,一条洁白的哈达,就是对我们美术馆人工作的最大认可。”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在收官前又迎来了一波参观热潮,500余件作品共同描绘出一幅昂扬向上的时代长卷。
在一层展厅的环廊处,中国美术馆近5年来开展的23项扶持地方文化建设项目以文献形式集中呈现,从另一个角度为这幅时代长卷增添了一笔亮色。“艺术不仅要立于殿堂之高,更要聚焦山乡之远。”吴为山告诉记者,中国美术馆“以美扶智”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布祖国大地。
让西部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国宝
2015年父亲节前夕,曾经在中国画坛引起巨大反响的油画《父亲》在重庆展出,这也是这幅作品时隔35年首次回到画家罗中立的故乡。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的首站,和《父亲》一同来到重庆的还有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黄永玉等名家的98件美术精品。
这场持续40天的展览共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最高一天达到3893人次,130余个单位走进美术馆参观,10余所中小学将美术课堂开进美术馆,6大讲座吸引了听众千余人,66名志愿者、21名讲解员进行了100余场免费讲解,还有观众专门从外地赶来观展。
“展览期间,光是《父亲》这件作品下面的地毯就换了三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山人海,都踩烂了。”吴为山深知,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对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中国美术馆把“走向西部”巡展从重庆带到新疆、广西和宁夏,每到一处都引发了当地的观展热潮。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非常感谢也特别珍惜有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在家门口看到了国宝精品。
2016年10月,中国艺术节在延安举办,参加完开幕式的吴为山当晚夜访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在窑洞里,他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微弱灯光认真参观。“回看当年历史,我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中国美术馆有幸保存延安美术家的作品,这些藏品应该走出去,回馈给老区人民。”他当即决定,要在延安办一次展览。
第二年5月,“艺术为人民——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延安鲁艺美术回顾展”隆重开幕。中国美术馆从藏品中精选了84件延安时期的美术作品,精心放大复制后,作为赠品永久陈列在延安鲁艺,留在了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
用美术馆人的方式助力脱贫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大山中,村民们正在图书馆里翻阅大城市书店里也难得一见的精美画册。这些画册中的作品全部来自中国美术馆近年来策划的一系列重要展览中的佳作,它们跟随送文化下基层小分队的脚步,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那是2018年春节,藏历新年和中国农历新年恰好同期。”中国美术馆学术研究部负责人邵晓峰至今难忘那个春节。在他们走进纳加藏族村寨的那一刻,热情的村民早已捧着哈达、端着青稞酒在村口迎接。小分队的书画家们也受到感染,纷纷挥毫泼墨,现场写下一幅幅充满祝福和深情的书法作品,让村民们喜出望外。
在革命老区江西省黎川县,另一支下基层小分队也同样感受着当地老百姓的热情。人头攒动的老街上,正在喜迎春节的乡亲们排起了长队,等待领取书法家现场书写的春联和福字。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是小分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黎川的绿水青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孕育出了新时代的油画梦。小分队的书画、摄影专家特意到访黎川油画创意产业园,与当地的艺术家们交流互动,并现场教学。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投资帮扶,但美术馆人有美术馆人的扶贫方式。”王雪峰曾在2013年被选派到内蒙古卓资县挂职副县长,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泡在基层。有一次,他在村里走访时,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正在屋里剪纸。“她剪的都是农耕生活的场景,也是年轻时的回忆,非常原生态,我看了特别感动。再一打听,当地很多人都会剪纸。”美术馆人的职业敏感让王雪峰灵机一动,他请村支书把村民们的剪纸、面塑、农具等收集整理,在村里闲置的民房里建起了一座小型民俗博物馆。现在,这里已经扩建,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景点。
近几年来,中国美术馆还在云贵川等地对2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行实地考察,抢救性地收藏、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完成百万字调研报告,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扶贫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荣昌陶瓷、松溪版画、青藏唐卡等民间艺术品,也通过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扩大了知名度和销路,一批批民间艺人带领当地百姓走上脱贫道路。
以精品创作记录基层扶贫奇迹
2017年年末,通过严格的前期选拔程序,雕塑家马辉成为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专题班”的一员。在班主任吴为山的指导下,雕塑专题班分批次赴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古、江苏、广东,开展了多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实践活动。学员们不仅在“深扎”中获得了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还以一批精品创作助力文化扶贫。
回忆起川西南的“深扎”,马辉用“生死之旅”来形容,但他仍坚持着拍摄了大量生动的图片资料,少数民族的淳朴和原生态的文化也深深感染着他,“这一趟走下来,最深的感触就是见证了他们的小康新生活”。
在广东“深扎”活动中,马辉和雕塑班的学员们走进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千年瑶寨,这里是《瑶族舞曲》的诞生地。寨子中的一位老人给马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穿着民族服装,每天在广场上挎长鼓而舞,那种陶醉和怡然自得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很难体验到的。”
参观瑶族博物馆、为瑶族同胞画像、体验瑶寨生活,让学员们对瑶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了更切实的理解。“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大山,离不开音乐,离不开长鼓舞。随着旅游开发,瑶寨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在马辉的作品《瑶山大歌》中,长鼓幻化成了连绵的山丘,瑶族少年们在山头尽情放歌。这件作品在亮相“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马辉坦言,“如果没有深入的采风,创作是走不到人心里去的。”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