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提起鄂温克族,不免让人联想到鄂伦春族,两个民族都与驯鹿有历史渊源。相比梅花鹿、马鹿、欧亚驼鹿等鹿科动物,驯鹿顾名思义是驯化出来的,一个从野生到半野生到人工驯养的种群。同为我国北方狩猎(驯鹿)民族的鄂伦春族,约在300年前就失去驯鹿印迹。如今,鄂温克族就成了我国唯一尚存的驯鹿民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猎民生活。驯鹿,别名角鹿,是地球上唯一一种雌雄都长角的鹿,俗称“四不像”: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8位鄂温克族祖先狩猎时捉住6头野生鹿崽带回驯养,由此成为后来的驯鹿。专家考证,鄂温克族驯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所载“养鹿如养牛”,即指北方民族饲养驯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我国北方其他民族中先后消失,只在鄂温克族猎民中得以延续。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境内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4617人”。他们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曾学过满文,通用汉文。野生驯鹿,鄂温克语称“索格召”;人工饲养的驯鹿,鄂温克语称“奥伦”。
鄂温克族饮食,很早就离不开鹿肉了。鹿肉包括鹿的各部位肌肉以及鹿筋、鹿鞭、鹿尾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它可以被烹制成多种菜肴:采用传统烹饪技法的烤鹿肉、炖鹿肉;饭店热销的红烧鹿肉、五彩鹿肉丝;彰显“好厨师一勺汤”的人参鹿肉汤、鹿肉黄芪汤;还有鄂温克族风味的瓦罐鹿肉、满族风味的八旗鹿肉……
包括驯鹿在内的各种鹿,不仅被写入《五畜助强壮》的食品科普书,还被列入医药专著的动物药名单。《名医别录》《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和刚出版的《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整理:鄂温克族医药》,都认为“鹿药”是一味良好的药物:“性温味甘,具有补肾益精、补益气血与虚损的功效”“主治肾虚体瘦弱、精少、健忘、畏寒、体倦乏力、月经量少、五脏虚损等症。”
在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中,“驯鹿全身是宝”:驯鹿皮是上等御寒材料,可缝制衣、裤、帽、手套、褥子;驯鹿骨和角可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如酒杯、刀把、针盒、雪铲、套索环;驯鹿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蹄似牛而非牛”,行走时步态平稳,让骑乘者感到舒适;每头壮鹿可载重50多公斤,日行七八十公里,有“森林之舟”的美誉。驯鹿运输业,曾服务于原始森林地带的邮政和货物运输。民族研究工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因为衣食住行都有驯鹿的奉献,中国境内的鄂温克族未出现过严重的衣食之忧。
7月,在“中国驯鹿之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驯鹿王”大赛,21头驯鹿走上“T台”,憨态可掬,萌翻全场。通过鹿角形状、驯鹿体态、驯鹿皮毛、驯鹿装饰等多项标准,和驯鹿在赛场前进、后退、转向、绕行等规定动作进行评判,来自柳霞猎民点的4号驯鹿获得“驯鹿王”美誉。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从而对宣传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改良驯鹿品种以及发展驯鹿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年6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冰雪奇缘——驯鹿与文化展”,展出驯鹿、北极狐等动物标本、生活用品等,珍贵的展品、图文并茂的展板、画音精美的视频,充分展示了驯鹿民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著名作家迟子建深入鄂温克族猎民点体验生活后所创作的: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的故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我国唯一尚存的驯鹿民族,鄂温克族世代相传的饮食文化,带给人们宝贵的启示:树立大食物观,开发利用好更多的森林食品,比如森林肉类、森林蔬菜、森林水果、森林药材……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