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重庆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城:那些返乡的年轻人
中新社重庆9月20日电 题:重庆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城:那些返乡的年轻人
中新社记者 李安江 韩璐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有人走出去,也应该有人走回来。”被晒得黢黑的高仁茂指着一箱箱已经装好的干核桃笑着说,“我回来,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地‘走’出去。”
34岁的高仁茂现任重庆城口县高观镇党委书记。12年前,在重庆读完大学的他选择回到家乡城口当一名村干部。当时的城口县,是被当地人称为“出去了不想回来,回来了不想出去”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大学毕业我选择回到城口工作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的家人。那个年代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很少有人会回来。”高仁茂告诉中新社记者,那时从城口到重庆,需要坐车翻山路先绕到四川万源县,再从万源县去重庆。“因为交通不便,很多城口人一辈子都没去过重庆。”
“当时大家都劝我,好不容易去了重庆,就在当地找个工作好好干。可我总问自己,光我一个人走出来就行了吗?”高仁茂说,一个大学生的能力有限,“但哪怕多帮到一个人,我都觉得值”。
12年里,高仁茂辗转在城口多个村镇工作。从最初的“村干部”到后来的“镇干部”,高仁茂笑称自己改变的只有“肤色”。
“在农村工作不能‘只说不做’。像我们高观镇现在大面积种植核桃,给核桃树嫁接、减果的全部技术我都会。”高仁茂说,很多种植户给核桃树减果时舍不得,但不减果会降低成果品质。“这个时候,就要跟他讲技术原理、跟他一起做。”
“我在山里读书、城里工作,现在又回到山里带着乡亲一起创业。”今年30岁的郑勇和高仁茂一样“去而复返”,由重庆回到城口创业。“能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变成商品卖出去,有一种自豪感。”他坦言,回乡创业,自己看重的是城口四面环山的生态资源带来的商机。
“以前我们用‘九山半水半分田’形容城口土地资源贫瘠。但城口超过70%的森林覆盖率,恰好有适合蜜蜂生长的环境。”郑勇说。2016年经当地政府招商引资,郑勇回到家乡投资建立蜂蜜厂。
“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在城口的5个乡镇建立17个中华蜜蜂基地,蜂蜜年产量达到3万公斤,公司年产值达6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郑勇说,公司还与当地的1000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免费对贫困户进行养蜂培训,统一生产标准,回收养蜂户所产蜂蜜。“今年我们还计划与更多养殖户签订统一的养殖及收购协议。同时扩大规模,帮助城口的蜂蜜产业形成养殖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今年41岁的熊兴桂是城口县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者。从最早组织当地青年外出务工的“包工头”,到现在创立药业公司专门从事药材收购和初加工,熊兴桂已成为乡邻口中的“公司老板”。
“以前大家都觉得,穷乡僻壤的大山里出不了‘金凤凰’。所以我带着大家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城口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让我意识到,大山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既然在家乡就挣钱,为什么还要出去呢?”熊兴桂告诉记者,被誉为“大巴山生态药谷”的城口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境内可供开发利用的中药材有1000余种。
“今年公司营收有望达到3亿元。我希望能把公司做成年收入超过30亿元的大公司,跟大家证明‘山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熊兴桂笑着说。(完)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
-
(2024-12-0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