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烈日炙烤着柑橘园。32岁的新型职业农民刘沈厅正用他自己研制的滴灌系统,为柑橘树“补水”。
这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仅是一位种着130亩柑橘的果农,还是有着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历的返乡创业者。
近年来,在农业大省四川,大学生、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有知识、有见识、懂经营的人才回流农村,正汇聚成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力量。
“前些年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很严重,年轻人愿意回来的很少。这可能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机会,可以凭借知识和文化,做出一些与众不同或者更有创新性的东西。”刘沈厅说。
2016年底,怀揣着在农业上闯出一片天地的想法,刘沈厅回到家乡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村。他在果园里尝试新的种植技术,就以自己研制的滴灌系统为例,成本低、不怕堵,解决了传统滴灌系统操作繁琐、成本高、对水质和肥料品质要求高等缺点。2019年,刘沈厅的果园产了15万公斤柑橘,销售收入达130万元。
2019年10月,刘沈厅联合当地果农,创办了彭山区果业商会,目前已有500多名会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巨大挑战,但彭山果业却一反常态地逆市上扬。这得益于果业商会搭建的“线上+线下”中转平台,采用远程视频洽谈,直播看货、监控采摘,外地采购商不用来本地,果子“无接触”就能卖出去。
截至目前,彭山区已认定像刘沈厅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人,领办家庭农场70家,形成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引领、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吸引高学历青年投身农业农村事业的局面。
除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也成为带动乡村迈向小康生活的“生力军”。
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安居家庭农场的100多亩蔬菜长势喜人,几名村民正在路边的田地里收菜、装车。41岁的返乡农民工文富群是这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曾在北京打工多年,增长了见识,积攒了资金,也积累了一套经营管理的经验。如今她的家庭农场吸纳了六七十名当地村民务工。
60岁的贫困户李中群说,她家中1亩多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每年租金600元。她又在这里打工,一天工钱约60元,每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在文富群创办的家庭农场带动下,李中群每年增收约2万元,成功脱贫走在了小康路上。
“脱贫攻坚战刚打响时,村里650户人,就有106户贫困户。”安居村党支部书记蒲光敏说,这几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了十多个项目,带动贫困村民脱贫奔小康。2019年,村里最后4户贫困户也成功脱了贫,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一些农民企业家也正在反哺家乡。在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上游村,沿山而建的村道通到村民门口,民宿客房点缀在山间,犹如一幅水墨画卷。
50岁的农民企业家张贵华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他戴着眼镜、瘦瘦的,因为从小家贫,十几岁就外出务工,从煤矿的背煤工干起,先后干过搬运工、打砖工,经过20多年艰辛打拼,后来在成都开办了自己的企业。
现在,在仁寿县委、县政府引导下,张贵华回到家乡,担任上游村的“乡村振兴主任”。他先是出资50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建起一条3公里的村道和一条4公里的生态旅游休闲走廊,还出资将天然气和自来水接入了全村370余户村民的家中。依托村里的山林生态景观,张贵华依山就势建成了以农家特色餐饮、户外健身游乐等为特色的生态农家乐,吸纳当地100余人就业。
仁寿县实施“乡村振兴书记(主任)选派计划”,目前已优选771名像张贵华一样的在外优秀创业人才、在外务工经商能人、返乡创业明星,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带头人。
“家乡过去穷得只有荒山坡、枯水塘,现在荒山变绿、水塘变清,愿意到村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张贵华说。(新华社记者杨三军、陈健)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在线(域名:GYZX.NET.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GYZX.NET.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GYZX.NET.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GYZX.NET.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在线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
(2025-01-15)
-
(2025-01-08)
-
(2024-12-25)
-
(2024-12-18)
-
(2024-12-11)